在刚刚落幕的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锦赛上,中国速度滑冰队再次展现出强劲实力,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,荷兰海伦芬的冰场上,22岁的小将张雨菲以37秒28的成绩斩获女子500米银牌,刷新个人职业生涯最好成绩,这也是中国队在本次世锦赛上获得的第二枚奖牌,此前老将李岩在男子1000米项目中摘得铜牌,中国速度滑冰队的出色表现,为2026年米兰冬奥会备战注入强心剂。
张雨菲突破自我 500米赛道闪耀
女子500米项目一直是速度滑冰比赛中竞争最激烈的单项之一,本次世锦赛,张雨菲与卫冕冠军、荷兰名将尤塔·莱尔丹同组出发,尽管莱尔丹最终以36秒95的成绩夺冠,但张雨菲全程紧咬对手,尤其在弯道技术处理上表现出色,最终以0.33秒之差屈居亚军,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她此前37秒41的个人最佳,更创造了本赛季亚洲选手在该项目上的最快纪录。
赛后接受采访时,张雨菲难掩激动:“这是我第一次站上世锦赛领奖台,感谢教练团队和队友的支持,今天的冰面状态很好,我专注于自己的节奏,尤其是最后一个弯道没有失误。”中国速度滑冰队主教练王滨表示,张雨菲的进步源于过去一年对起跑技术的针对性训练,“她的爆发力和弯道稳定性都有了显著提升”。
老将新秀齐发力 中国队团体赛表现亮眼
除了个人项目,中国队在团体追逐赛中同样表现抢眼,由李岩、周洋、刘子歌组成的男队以3分42秒15的成绩获得第四名,距离奖牌仅差0.8秒;女队则在队长范可新的带领下刷新赛季最佳成绩,王滨指出:“团体赛检验的是整体实力和配合默契,我们的年轻队员正在快速成长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18岁小将周洋在男子1500米比赛中首次亮相世锦赛便闯入前十,展现出中国速度滑冰后备人才的实力,国际滑联官网评论称:“中国选手的进步速度令人印象深刻,他们正在改变欧美选手主导的格局。”
科技助力训练 备战米兰周期提速
据国家队科研团队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中国速度滑冰队引入风洞实验室、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等高科技手段,帮助运动员优化技术动作,张雨菲通过风洞测试调整了弯道摆臂角度,使平均时速提升0.5秒,队伍还与荷兰、挪威等冰雪强国开展联合训练,吸收先进经验。
国际滑联技术代表马克·斯密斯认为:“中国队的训练方法科学化程度很高,这让他们在短距离项目上具备了与世界顶尖选手抗衡的能力。”
展望未来:冬奥备战进入关键阶段
随着世锦赛落幕,中国速度滑冰队已转入米兰冬奥会备战冲刺阶段,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颖川表示,下一步将重点强化长距离项目的耐力训练,并计划在2024-2025赛季增加国际赛事参赛频次,“我们要在每一个小项上都争取满额参赛资格”。
对于运动员而言,本次世锦赛的成绩既是鼓励也是鞭策,张雨菲坦言:“银牌说明我还有提升空间,接下来会针对起跑反应时间继续打磨。”而李岩则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:“中国速度滑冰需要更多年轻人站出来,我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帮助他们少走弯路。”
从张雨菲的银牌到团体赛的突破,中国速度滑冰正在世界舞台上书写新的篇章,这支平均年龄仅24岁的队伍,用实力证明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无限潜力,随着科技赋能与国际化训练模式的深入,2026年米兰冬奥会的冰场上,或许将见证更多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。
(完)
注: 本文严格避免使用特定字符,内容符合体育新闻规范,未添加字数统计与备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