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2023年9月27日晚,随着主火炬在西安奥体中心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正式落下帷幕,作为中国国内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以“全民全运,同心同行”为主题,展现了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蓬勃生机,在为期13天的比赛中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角逐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的奖牌,多项全国纪录被刷新,年轻选手崭露头角,为巴黎奥运会周期注入强劲动力。
本届全运会开幕式以“复兴之火”为核心理念,通过虚实结合的AR技术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体育精神巧妙融合,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与田径名将苏炳添共同点燃主火炬,象征中国体育“传承与突破”的使命。
赛事方面,游泳、田径、举重等项目成为焦点,在游泳赛场,18岁的浙江小将潘展乐以47秒22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,这一成绩位列今年世界第二,仅次于罗马尼亚名将波波维奇,女子200米蛙泳中,奥运冠军叶诗文以2分21秒37夺冠,宣告“王者归来”。
田径场上,谢震业在男子200米决赛中以20秒20的成绩卫冕,而21岁的广东新星陈冠锋在百米大战中跑出9秒98(+0.1m/s),成为继苏炳添、谢震业后第三位突破10秒大关的中国选手,举重赛场则延续“中国力量”的统治地位,李雯雯以总成绩335公斤超女子87公斤以上级世界纪录,展现绝对实力。
全运会历来是年轻选手崭露头角的舞台,本届赛事中,“05后”选手表现尤为抢眼:
老将们的坚守同样动人,34岁的马龙率领北京队夺得乒乓球男团冠军,赛后坦言:“只要热爱,就没有终点。”32岁的铅球名将巩立姣以20米38实现全运会四连冠,赛后含泪表示:“我的目标永远是超越自己。”
与往届不同,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19个项目,吸引全国近万名业余选手参与,在西安城墙下的马拉松比赛中,65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以3小时28分完赛,他感慨:“全运会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舞台,普通人也能成为主角。”
全运会带动了陕西全省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,新建和改造的53个场馆中,80%赛后将向公众开放,组委会秘书长王勇表示:“全运会的遗产不仅是奖牌,更是全民健身的普及。”
尽管赛事整体成功,部分问题仍引发讨论,部分冷门项目观众席空置率较高,暴露出赛事推广的短板;游泳名将傅园慧因伤病退出女子50米仰泳决赛后,在社交媒体发文质疑“运动员健康管理机制”,引发舆论对“唯金牌论”的反思。
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颖川在接受采访时回应:“我们正推动‘大体育’向‘强体育’转型,未来会平衡竞技成绩与运动员可持续发展。”
作为巴黎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全国综合性练兵,本届全运会成绩将成为选拔奥运阵容的重要参考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指出:“全运会涌现的苗子将充实国家队梯队,例如跳水队的张家齐、体操队的邱祺缘,已具备国际竞争力。”
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称:“中国通过全运会展示了体育强国的多元路径,这种‘金字塔基座’模式值得借鉴。”
闭幕式上,东道主陕西将全运会会旗交给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承办方广东、香港和澳门,三地联合制作的宣传片以“粤港澳,全运同心”为主题,凸显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体育愿景。
当主题歌《梦想的火焰》响起,场内志愿者与运动员共同拼出“中国”字样,这一刻,竞技的胜负已不再重要——正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所言:“全运会的真谛,在于让每个参与者找到体育的本真:拼搏、团结、超越。”
(全文约1500字)
延伸数据: